教师专业成长,学校可以这么做|新校长研学活

摘 要

  2021年5月14日至15日,《新校长》杂志4月刊《行动学习》封面学校主题研学,在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举行。9场主题报告、3个实操工作坊,为大家呈现了丰富的范本和工具。 学术主


2021年5月14日至15日,《新校长》杂志4月刊《行动学习》封面学校主题研学,在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举行。9场主题报告、3个实操工作坊,为大家呈现了丰富的范本和工具。


学术主持:刘充(浙江省宁波市鄞州蓝青小学副校长)

欢迎辞:

四季轮回,教育从不爽约


姚伟斌,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

大至一个国家,微至一所学校,教师发展始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,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、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,培养“四有好老师”,能开创好教师如潮涌现、满腔真情献教育的良好局面,教育事业必然焕新,未来教育必然可期。

吴江区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,坚持把“建设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”作为一个引领性工程。经过辛勤耕耘,涌现了一批批好教师、一位位好校长,赢得了吴江人民的口碑。

2019年5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》,吴江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。机遇和挑战联袂而至,我们在用好资源优势时,也要重视自我对教育发展、教师发展的实践探索。

今天在盛泽实验小学举行的《新校长》主题研学活动,是借一种站位更高、专业性更强的视角,进行一次“新时代教育变革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”的深度交流与探讨,用一种跨区域的新型联动研学方式,进行一次“新时代教师教师队伍建设”尝试和预演。它应该是每个教育追梦人的应然选择,也愿每一位来宾都能获取满满的“干货”,预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。

校长报告

01

盘活真实有效的教师梯队成长

我们做对了什么?


薛法根,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名誉总校长

教师成长需要驱动力,因此学校的愿景很重要,盛泽实小提出:培养秀外慧中的儿童,成就受人尊敬的教师,创造让人智慧的教育,建设令人向往的学校。

教师发展需要“职业尊严”,他应该有丰富的学识,包括常识和知识。他应该有专业能力,有教学能力和育人艺术,有高尚的师德,有理想信念、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。

盛泽实小的教师专业研修,提倡分类、分层和分阶段。

分类:全体研修补短板,在文化通识上更新知识结构,在专业技能上注重个体心理辅导、群体组织管理与教学活动设计,在师德修养上重构师生关系。

分层:新手期,三年上岗,带班上课,合格胜任;能手期,新秀能手,成熟经验,独当一面;名师期,学术带头,风格主张,示范引领;专家期,特级领军,原创成果,推动教改。

分阶段:注重个体内化成长力,学习阶段注重理解接受,运用阶段注重实践尝试,反思阶段注重总结改进。

此外,不同梯队的教师有不同的研修方式。我们提炼了九个研修方式——

一是从“被动学”到“主动学”,让每一个老师都能“被看见”,把梦想“卖给”老师,梦想让“学习”更有意义。

二是从“向书本学”到“跟师傅学”,“好师傅”是一本“活的教育学”。学“法”学“术”更要学“道”,学做事,更要学做人。

三是从“一次学”到“反复学”,经典是反复读出来的,好课是磨出来的,佳作是改出来的。

四是从“座中学”到“做中学”,听十遍不如做一遍,听课议课重在现场重构。

五是从“独自学”到“一起学”。独学而无友,则孤陋而寡闻。磨课团队要“萝卜”和“烧肉”一起炖。

六是从“随意学”到“比赛学”,专业水平是逼出来的,机遇属于有准备的头脑。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。

七是从“向人学”到“教人学”,最好的学习是教别人。教的要诀:让人听得懂、记得住、用得出。

八是从“碎片学”到“系统学”,将一个课题分解成N节微课,把一本书拆分成N篇小论文。

九是从“向外学”到“向内学”。最难的学习是认识自己,学习是深度的自我反思,要自我批判,更要自我建构。

02

让年轻教师超速进步——

成长型教师的校本培育路径探秘


马骉,华东师大附属杭州学校校长

基于教师专业进步的需求,我们搭建了“四个层级的教师专业进步培育工程”——

职前成长型教师(未入职),理解规范,适应环境,融入学校;

职初成长型教师(1-3年):建立理想,具备规范,站稳讲台;

成熟型教师(3年以上):突破瓶颈,积累经验,持续进步;

成功型教师(打破教龄、职称界限):高度好评,成果卓著,引领同行。

成长型教师有三个特点,即有基础,未定型,可塑造。基于此,学校开展“一体双翼”的研修模式:一是自我研修,包括经典阅读,教学主张,实践智慧,榜样力量;二是团队研训,包括学校引领,学部带领,教研组建设。

成长型教师有四个门槛:情感坎(专业情感、专业态度)、技术坎(交往能力、教学能力)、心理坎(角色转变、心理适应),习惯坎(生活习惯、行为表率)。年轻教师的进步困境,是入职前的专业储备与入职后的专业需要产生矛盾,原因是欠缺高质量的教学现场锤炼,理论与实践的脱离。怎么办?就需要实践中磨砺成长,需要针对性培训。为此,我们的“校本培训”设计了四道工序——

专题规划、制订标准;把握方向、给予指导;搭建平台、赋予信任;严格要求、评估促进。

学校的年轻教师还自发成立了“青葵学院”,由三大平台(科研平台、项目基地、研训中心)和九大学习圈构成。主要课程有:职前适应性研训、教学微课题研究、教育叙事大赛、“研课、观课、议课、优课”四课研习,通过项目承包制进行。青葵学院3年内青年教师,每人承担1次活动总导演,每年参加2次活动项目团队。


图:构建青葵学院课程架构

基于以上探索,我们还形成了成长型教师的“四条路径“:

一是做好“适应性研训”、二是做好“教育叙事”,三是做好微课题研究,四是创新“四课”教研模式(研课、议课、观课、优课),最终形成一个“教研共同体”。

03

全人、共创、

“平和”学习型组织的优生态


雍海涛,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总监

教师成长,需要学校构建有效的学习型组织,需要一个优生态。平和如水,水大鱼大。如何培育这样的水呢?

一是养水要先养底,底就是学校的文化底蕴,远景和价值观;二是养鱼先养水,平和领导者要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检查团队的常规流程是否限制了成员的思考。平和的校训是“平正达礼,和善励新”,提倡平而不庸,和而不同。平和提倡老师做全人型教师,要有客户思维,要关注学生真正关注的价值。

平和人有“五个自”的精神特质——

自然:真实的生活,真实的教育,真实的人;自热状态,自热生长;

自由:好的教育帮助人实现自由;

自省:唯有自省,方能包容。保持初心,方得始终;

自信:教育不能改变人的基因,但可以改变人的气质。自信是一种自内而外的气质,生命在尊重中彼此润泽;

自主:教育不是灌输,而是唤醒,是点燃,是熏陶,是激励。一切教育,最终指向人的独立自主。

“平和教师书院“是一个学习型组织,日常开展以下工作——

一是行政例会,理念分享、头脑风暴,读书分享、参观访问。

二是支部生活,主题化分包,互动化分享。

三是制度保障,学分化操作、鼓励专业发展;教学比赛、砺新课堂;教育论坛。

四是组织建设,平和教师书院,平和学术委员会,教工社团。

五是学科研修,学科融和、跨学科整合、鼓励创新、课题化推进、跨学部交流、平台化操作。

六是他山之石,将专家请进来、让老师走出去等。

根植于内心的修养,是无须提醒的自觉,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,为别人着想的善意。

04

学术点评:

教师学习转型的当下经验与未来趋势


李海林,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校长

教师专业发展,到了从“教师培训”向“教师学习”转型的关键阶段。

传统的教师培训有三个特点:标准化的、由外而内的、达标式的。而“教师学习”则有三个新特点:一是个性化的,二是它让老师把自己的经验打开,是由内而外的;三是终身学习,而不是“达标”。

薛法根、马骉、雍海涛三位的分享有一个共同点,他们提出的“教师成长”都是一个长期的、终身的,对老师职业生涯的长远谋划。我非常认同。未来的教师发展关键是什么呢?是认清规律、模型、路径和要领,做好内容体系的构建。我有两点思考,供大家参考。

教师学习,要搭建一个“三维模型”。教师学习和非教师的学习不一样。一是和他做教师时的学习方式,跟他执行学习的方式不一样。二是跟其他专业人员比如医师、律师等学习方式不一样。教师的学习模型特点,一是积累实践,二是思考,三是读书,三者缺一不可。

教师学习的关键是知识创新。知识是可以分类的,一类是关于客观事物的知识,还有一种知识称之为策略性知识,是关于知识的知识,知识创新指的就是策略性知识,策略性知识才是教师最需要的知识,是教师职业尊严的主要来源。未来的教师学习,如果不把策略性知识的创新问题解决,恐怕还是空中楼阁。

封面学校深度解析

01

新教师110问:

从合格到胜任的标准范式


王晓奕,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

新教师面临“五个问题”和“四个难题”:

五个问题是:怎样有效组织课堂教学;班级的组织与管理;怎样与家长有效沟通;怎样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;怎样激励学生。四个难题是:一是从自我本色到教师角色,转变“难”;二是教育教学千条线穿一针,落实“难”;三是重结果轻过程少有反思,实践“难”;四是模式化培训标准化评价,展示“难”。

针对这些难题问题,我们铺设了四个台阶——

●入职前三问:

一问:你准备好了吗?新教师要在“认识孩子”体验活动中,通过“看校园”“做学生”“记日历”,找答案。

二问:你该做怎样的准备?涉及三个体验:一是“认识教学”,二是“认识班级”,三是“认识课堂”。

三问:你将成为怎样的教师?涉及三条通道:一是开展“向榜样教师学习”新教师讲坛,二是开设“做自己喜欢的事”新教师设团,三是做好“行动起来”新教师五年规划。

●上岗学规范。我们用教师行为规范,学生行为规范,德育工作系列规范,教学工作系列规范来生成新教师的三头六臂。

●实践中转化。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,一定不是机械地从规范中获得的。为此我们有新的探索:一是导师带教:整体把握、分工辅导;二是众筹实践,在问题驱动下解锁关键任务;三是问题驱动,从现象中发现“真问题”;四是任务设计:将问题转化成主题任务;五是团队组建,不断生成的任务协同小组;六是研修方式回归学生生活的现场、回归教师成长的现场。

●分享展示。我们搭建“四个一”(一次演讲,一次展示,一个节日,一场测评)展示平台,让110个微问题转化为110个微成果,将“?”拉直变成“!”

02

青年教师的

职业规划和专业精进


于毓青,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副校长

好的职业规划,是让老师找到方向感、增强进步感、获得成就感。

●找到方向感

1. 顶层设计,集团校统筹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,制定集团的、各校的、个人的发展三年规划,让老师看到自我价值;

2. 寻找特点,集团为老师制定职业规划时,先让老师填一张“骨干教师培养表”,确定成长路线走下去;

3. 调整方向,集团通过与老师的深入交谈,不断跟进,帮助调试方向。

●增强进步感

1. 分解目标:帮助老师制定小目标,从读一本书、上一堂公开课,到写一篇论文、申报一个课题,让教师拔节而上;

2. 关心鼓励:教师的成长需要意志力,必要的督促和谈话关心非常重要。

●获得成就感

1. 给机会。成长需要个人奋斗,但集体力量也不容小觑。集团有一位年轻音乐老师已成长为市级带头人,学校为之付出的是配导师、支持赛课、辅导论文、论证课题等,让她的成长不卡顿;

2. 出团队。一个人的成长背后需要团队,教师的职业规划也需要学校支持,心理学称之为“组织支持感”。

学校如何为青年教师“量身定制”发展规划呢,有四步行动——

1. 找一个榜样。一找眼前的“他”,二读背后的“他”,三谈心中的“他”。

2. 定一个规划。定时,三年成长规划书简洁明确,结合区里两年一次的骨干评审,给成长定时;定向,简述发展方向,列举路障困难;定人,学校配备行政团队进行督促。

3. 做一次深谈。谈对教育的理解,对教师的理解,对发展的理解,唤醒教师心灵。

4. 来一次约定。通过诊断交流,帮助青年教师调适规划,做一次美好约定,并设计签约仪式,看一位退休教师的教育人生地图,关键事件、关键人物、领悟人的一生该怎么过。

03

专业能力进阶的三个关键节点


沈玉芬,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

一课三磨,指一个学科教学团队围绕一个教学课题,经过多次集体研讨与实践研磨,获得课题实施(问题解决)的最佳方案,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。

●团队构成

“一课三磨”团队一般由10名教师组成——1名主持人,负责策划组织;3到6名主讲人,从阐释课题到活动设计,从课堂教学到方案重构,是主要学习者与研究者;1到2名提问人,负责提出质疑。还有专家介入,负责对研讨活动作专业点评或路径指引。

●课题选择

一是“难上课”,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“课”,探究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方法。二是“类型课”,教师或学生可以藉此把握一类课文或内容的教与学规律;三是“种子课”,这些课往往涉及学科基础性概念或原理,需要教师教得透彻、学生学得充分,需要深度研磨。

●磨课流程

一磨:教材解读,实现教材资源到教学内容的转化。一是“起点”,即学生阅读文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。二是“终点”,即学生阅读文本后,其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可能达到的新高度。三是“关键点”,即学生阅读文本可能遇到的障碍。

二磨:活动设计,实现教学内容到教学活动的转化。一是由“从教”转向“从学”。二是由“线性”转向“块状”。三是由“平移”转向“阶梯”。

三磨:课堂实践,实现教学活动到学生素养的转化——

一是课堂观察,关注三个“度”:情感体验的深度,有效思维的长度,能力提升的幅度;

二是深度会谈,由主讲人提出课堂教学问题,磨课团队结合课堂观察寻求改进对策;

三是现场重构,主讲者重新评估教学活动设计,重新审视文本解读的节点定位及适切性,调整教学活动与教学手段,重构教学活动设计。

04

骨干教师突破瓶颈的两项修炼


周菊芳,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副总校长

骨干教师一般面临三个问题:能解决问题,但缺乏创造性;有理论积淀,但跳不出“小我”格局;有学科意识,但缺乏整体的课程意识。

怎么办?需要内外兼修。内修:以微课题为抓手,钻进去;外修:以微课程为抓手,跳出来。2020年,我们以程开甲小学“小小科学家”课程基地为契机,开展微课程开发,步骤如下——

一是确定主题,二是组建团队。寻找主持人,主持人以骨干教师为主,通过自我申报和学校推荐产生;建异质团队,各微课程项目的负责人以不同学科教师的融合组建团队;明确成员分工。三是设计“三单”——

一是讨论资源分析单。通过实地查看课程阵地、查阅课程资料、整理提炼主题及活动方式等多角度形成课程资源库;

二是完成主题设计单。按照课程资源分析、课程适用对象、课程目标设定、课程内容的设计等几个板块罗列条目,形成课程设计单。

三是设计任务学习单。每一次学习活动至少完成一张任务学习单。学习单形式要多样化,内容要切合学生发展水平。

四是合作实施。准备阶段,需要团队从不同角度、不同学科领域查找学习资源;设计阶段,需要团队研讨思考、确定本课程学习内容及活动;实施阶段,需要团队分别以主讲人和助教角色,引导学生完成学习活动,参与活动观察记录;在微课程完成后,需要团队反思研讨。

五是成果展示。微课程分阶段学习后,不仅要展示学生的学习单,还要有教师的经验梳理。写教学叙事,成果报告,微课程论文等。

微课程的开发,让老师们实现了三个转变:一是意识到“万物皆资源”,二是能够跳出学科看学科,三是从“单打独斗”到“合作育人”。

05

微课题研究: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跃迁之径


杨玲丽,苏州市吴江区吴绫实验小学校长

集团校以“研究型教师培养”为突破口,以“微课题研究”为驱动,找到了骨干教师的破壁之机,发展之力。

● 两项机制:指向精深研究的涡轮驱动

微课题研究,需要破思维之壁、策略之壁、理论之壁。在聚焦中做精,在延续中走深,实现专业研究的价值。

泛在与聚焦。以行为、价值冲突为起点,教师基于泛在问题进行价值剖析,从经验的自我审视、问题的迭代生成、现象的交集呈现中抓取核心问题,确保研究价值。

阶段与持续。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,往往是基于某一领域、某一主题的持续深度实践与研究。这种持续性研究,打开了研究视角,贯通了先后经验,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。

● 三项策略:提升专业修养的联动力量

1. 一体化研究。集团校推行知行一体、教科一体、思创一体,将理论与行动贯通,整合教研与科研,实现反思与创新的结合,确保微课题研究的广度与深度。

2. 协同式发展。微课题研究,需要遵循“问题发现-剖析溯源-提出策略-实践行动-解决问题-理性归纳”的脉络,以协同发展构建运转动能,将不同群体、不同学科以及支持系统引进来。

3. 多样态活动。微课题研究离不开研究活动。如主题沙龙,主旨讲述,专题讲座。

● 四类成果:实现研究增值的理性表达

1.教学反思。在课题研究中,以纵向的教学反思连缀,每月一篇,篇篇关联。

2.课例报告。基于某一节课题研讨课形成研究报告,锤炼教师剖析问题的能力、逻辑理解力、序列思维力。

3.课题论文。课题论文是课题研究的精华,对他人的实践有指导意义。

4.教育专著。一个个微课题的渐进研究,最终便能产生新的教学思考、教学思想,立言著书便水到渠成了。

06

专著式研修:名优教师的一种行走方式


娄小明,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副校长

专著式研修,就是以撰写教育专著为研修方式,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。

专著式研修,需要做好几个突破——

突破经验,理性化建构。著述的第一个困难是,如何才能创造理论。其实,理论不是想出来的,而是用出来的,把一件事情做好,就找到了理论边缘。

突破理论,实践性应用。撰写的第二个困难是,如何才能用好实践。其实,理论不是万能的,换个角度看理论,能找到另一种实践方式。

循环驱动,专业化建构。通过著述,老师可以拓宽眼界,建构理论体系,梳理理论新路,在思想和行为的交错迈进中,实现教育理想的净化。

专著式研修的行动模式如下图:

专著式研修,已经形成了一条名优教师的发展轨迹——

● 经验型教师: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,但是缺少建构,还不能在更大范围内运用,不能高品质运用。

●成熟型教师:能够有效运用教育教学经验,具备教育教学风格,形成一定的教育思想,但还没有上升为理论,在运用对象、适用范围等方面有局限性。

●理论型教师:能够建立理论体系,理论和现实形成联系,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。但是这种理论还没有形成教育哲学和教育思潮。

●卓越型教师:能够在理论和实践、个体和集体、工作和生活、传统和现代等方面形成紧密联系,保障实践更加有效,理论建设更加深入,对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有更透析的认识,并为社会所认同,从而推动教育的进步。

08

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:

基于“专业研修”的成长叙事


马晓菲,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

如果你想成长,整个世界都会帮助你。像叶圣陶那样做老师,在这个理想的感召下,我在十年的音乐教学中“跌打滚爬”,不断打磨自己的专业品格和实践能力。

●进门感受课程之美

2013年,我成为特级教师黄美华的苏州弟子,从此跟随师傅行走在音乐教学的道路上。一次,有幸聆听黄老师的音乐欣赏课《莫扎特的小步舞曲》,感受到大师的风采和音乐课堂独有的魅力。

2016年,我参加苏州市教改展示课,执教《森林狂想曲》。黄美华老师为我打磨课堂。在她的建议下,我阅读书籍,研究专家课例及论文,将设计方案重新梳理。不过正式上课时,效果却不好。随后,黄老师和组内老师又带着我,从导入部分到结尾拓展部分,进行分析。

●迁移运用概念之美

做老师,要有更高的追求,要研究音乐教学的规律,探索音乐教学的新路径。

一次,听薛法根老师执教语文课《九色鹿》,有一个片段让我深受启发:他给孩子讲一个佛经故事,用语言描述故事作画,学生闭上眼睛聆听,想象画面。孩子们有的说看到了敦煌莫高窟、有的说出现了连环画 大家睁开双眼时,发现黑板上什么都没有。

这使我联想到音乐课堂的审美通感效应,随后,“通感”成为我实践研究的灵魂,我开始对美学产生兴趣。

●专研著述分享之美

做老师,要实践经验通过提炼,写成论文与人分享。高质量的文章要经过长时间准备、思考、反复修改。磨文的过程也是自我锤炼的过程。

2010年,我参加“教海探航”的论文写作,有幸获得专家前辈的指点,几易其稿,受益匪浅,从一开始的功利性写作,到写出了习惯和自觉,写出了自信与毅力,写出了向往与探索。

工作坊

01

“一课三磨”:

基于解决问题的校本教研模式



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

“一课三磨“工作坊有几个亮点:

一是研磨主题基于教学实际,凸显对教学价值的正确认识;

二是研磨过程基于教学实际:围绕学生学科学习进行教学的全过程研讨,实现教与研的有效结合,形成教科研的新常态;

三是课堂观察基于教师发展:围绕青年教师从上岗到合格的教学能力发展路径,在研磨中体现现场研修的价值;

四是现场介入基于学科专业,围绕学科教学的特点结合理论、经验和技术支持,实现对学科教学组织、实施、效能的全方位评价。

02

“德育THT”:

基于团队成长的校本教研模式



浙江省宁波市鄞州蓝青小学

作为学校德育研讨工具,活动旨在提升参与者的工作技能,帮助应对发生在校园里、班级内的挑战,通过头脑风暴、形成对学生友好的德育支持系统。

“德育THT”工作坊有以下亮点:

具有体验性,带给老师以沉浸式体验,激活个人经验;具有复制性,活动设计易操作,提供新视角,提升一线处理班级事务的能力;现场轻松,以心理工作坊的形式开展德育教研,带给参与者能量。

03

“做中学”:

基于项目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



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

“做中学“工作坊设定两个目标:一是理性目标,学员了解用项目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和方法;二是体验目标,学员建立起了在学校开展以项目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信心和动力。

“做中学“工作坊的亮点是:聚焦真实问题,现场互动共创;工具多样,做中学,实操应用;可以现场拿走5个有代表性、可操作的师训项目,且每个项目都有两种不同的方案设计;关注参与者的状态与感受。

来源| 文章据《新校长》杂志4月刊《行动学习》封面学校主题研学活动嘉宾演讲整理

责编| 沧月

排版| Maggie

重建教师 ——学校行为学 | 第八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主题发布

中小学校“破五唯”,《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》解决了什么问题?


qyangluo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昵称:
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
验证码: